傅作义有功劳,为何没军衔?元帅当不了,大将不合适,上将太委屈
发布日期:2025-05-22 13:12 点击次数:138
在解放战争后期,许多国民党将领选择起义,因败局已定,他们担忧个人未来。大多数人起义后受到优待,不仅能在人民军队中任职,有的人还担任军长、兵团司令,并在1955年获得军衔。
陈明仁、董其武和陶峙岳因起义贡献大,被授予开国上将。资历较浅的曾泽生在辽沈战役起义,后评为中将,抗美援朝时他率50军屡建战功,彰显了我方对起义将领的信任。
过去,即使有过敌对,只要真心起义、站在人民一方,都会被接纳并为新中国贡献力量。但奇怪的是,解放战争时国民党起义将领中兵权最重的傅作义,建国后却离开了军队,未获军衔。为何如此?
傅作义在国民党时曾统率60万大军,尽管半数难以掌控,他仍是重要战区指挥官,地位可比陈毅、刘伯承、聂荣臻。他军事才能卓越,北平起义贡献大,避免了许多伤亡,建国后理应授衔。
他曾任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,级别与建国后人民军队的大将相当。总干部管理部在整理评衔名单时考虑过傅作义,但发现难以给他一个恰当的军衔,因为任何级别都似乎不太合适。
成为开国元帅需是人民军队的创立者。傅作义1949年才转投光明,时间已晚。他显然与创立人民军队的条件不符,毫无关联。
评大将给傅作义不太合适。虽然他地位高、贡献大,但无红军、八路军或新四军背景,仅在解放战争末立功。大将名额有限,红军时期的将领如王震等都未获此衔,起义将领更难服众。
看来,只能授予他上将军衔了。但毛主席一句话否定了这个方案,他说:“给宜生授上将,对他来说不是荣耀,反而是莫大的委屈。”
毛主席所述属实。直白来说,傅作义曾经的亲信部将董其武,在1955年原拟授上将军衔。若两人军衔相同,将极为不妥,也不合实际原则。
傅作义的实际贡献和过往地位远超董其武。抗美援朝时,董其武指挥的第23兵团仅5万人,他之前在国民党军队带兵也未超10万,与上司傅作义相比,差距明显。
如果傅作义参与授衔,元帅无望,大将不符,上将又屈才。最合适的做法是,不授予军衔。评衔时,离军人员不参与,他身为水利部长,已是政府高官,且实际已离军,不授衔也合理。
中央决策后,主席派周总理与傅作义交谈,欲做思想工作并解释大局。傅作义智谋过人,解放战争中屡战,给我军带来损失。他起义前后心理负担重,只想专注水利。总理未细说,他便坚决支持中央安排。
这种情况,我们已有应对经验,称之为“傅作义模式”。类似的还有程潜上将,55年也未授衔。李宗仁1965年回国,因其原国民政府代总统身份,无法安排合适职务,便让他在北京安享晚年。